找到相关内容1266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柏林禅寺因传授二部僧三坛大戒 长假共修法会取消

      柏林禅寺定于今年10月1日至10月31日举行传授二部僧三坛大戒法会,故年初计划安排的“十·一”长假共修法会、农历九月十九观音菩萨出家日法会取消。

    【佚名】

    |法会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7/09/08531418076.html
  • 湖北省黄梅五祖寺今秋进行三坛大戒传受

      由湖北省佛教协会申请,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和中国佛教协会批准,黄梅五祖寺将于今秋农历九月初一至十月初一(阳历9月29日至10月29日)举办三坛大戒法会(只授男众部)。

    佚名

    |三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8/04/15143023125.html
  • 湖北佛协会长正慈法师为五祖寺新戒弟子开示

    开示 新戒弟子们在认真聆听法师的开示 2008年10月2日上午,黄梅五祖寺传授三坛大戒法会期间,湖北省佛教协会会长正慈法师前往五祖寺,为新戒弟子们开示。

    佚名

    |三坛大戒|开示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8/10/08394530140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五戒与菩萨戒差别何在?

    如本法师答:   五戒(梵语panca silani),指五种制戒,佛陀为在家男女所制定之戒法。五戒乃小乘戒法,即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等五戒,是属于尽形寿之戒,命终后当下戒体消失...事实不然,如能稍加体察,便可明白守持五戒,实在也含有无限悲心,此悲亦可推己及人,自己守五戒,扩而悲心起,亦令众生共守五戒。   菩萨戒是大乘戒法,在家菩萨戒有六重二十八轻戒,出家菩萨戒有十重四十八轻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7081512587.html
  • 重庆市双桂堂寺三坛大戒礼请惟贤长老为戒和尚

      2007年9月16日~10月16日(农历八月初六至九月初五),经重庆市民宗委、中国佛教协会批准,重庆市佛教协会决定于2007年秋季在梁平双桂堂、鸣钟寺(尼寺)举办第四次传授三坛大戒法会(二部僧戒)戒会礼请惟贤长老为戒和尚,男女新戒子各300人。

    【佚名】

    |三坛大戒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7/09/10061118016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什么是戒四别?

    如本法师答: 何谓戒法?即泛指佛陀所制之律法,乃众生之轨范。凡五戒、八戒、十戒、具足戒(梵语upasampanna)、三聚净戒、十重戒、四十八轻戒等律法,通称戒法。盖戒系圣道之根本,因依此戒...戒法之信念与奉持戒法之意志。戒体虽由作礼乞戒等作用而生起,但发得之后,即不假造作,恒常相续,故称无作;其外相不显著,故称无表。 何谓戒行?谓持戒之行为。受持佛陀所制之律法,能随顺戒体,动作身、口、意三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20253180018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请问五戒与菩萨戒有何不同处?

    如本法师答:   五戒是小乘戒,是尽形寿受持,也就是受戒之后,其戒体、戒相、戒法、戒行应于一生受持,若命终后,其戒体、戒相、戒法、戒行即时消夫,但一生受持五戒之功德亦然存在,若精进勤修佛法,可证成阿罗汉果(梵语arhat)。   菩萨戒是大乘之戒,是尽未来际受持,也就是受戒之后,其戒体、戒相、戒法、戒行是直到成佛而不失,菩萨是因,佛为果,欲成佛必须受菩萨戒,因而行菩萨道,菩萨道圆满即佛道圆满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1124912145.html
  • 云南大理崇圣寺传授二部僧三坛大戒圆满结束

      2007年10月8日至11月8日,大理崇圣寺隆重举行传授二部僧三坛大戒法会。此次法会由云南省佛教协会主办、大理崇圣寺承办。   崇圣寺此次传授二部僧三坛大戒法会邀请云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、昆明...法师、世界佛教僧伽会副秘书长慧雄法师、湖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正慈法师、云南省佛协常务理事清贤法师、泉州佛教协会副会长常定法师为尊证阿闍黎。   据悉,此次传戒,是崇圣寺首次举办传授二部僧三坛大戒法会,...

    【佚名】

    |传授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7/11/06470618812.html
  • 以戒为师

    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的灯塔。  戒如渡海浮囊,倘若浮囊破一小洞,就渡不了海、到不了岸。所以应严持戒法,不令身心有所违犯。《佛遗教经》云:“戒是正顺解脱之本。”又云:“因依此戒,得生诸褝定,及灭苦智慧。”戒的主要目的在于清净身口意,进而使行者步向解脱之道。真正的解脱,即是心正,心正而后发之于行,则事事合乎戒法,心正则能从心所欲而不逾越戒法;不但不逾越,更能定慧自在,妙用无边,所以戒又称为别解脱。遵循...

    见楞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93346498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佛教请问戒律中的“开、遮、持、犯”,其意义何在?

      如本法师答:开遮持犯是持戒者所应有的共识,为了能持戒解脱,圆满戒法,成就持戒功德,必须深入戒律的开遮持犯,何谓开遮持犯?开者允许之义,遮者禁止之义,持者坚持戒律之义,犯者毁犯戒律之义。学佛持戒有如是正确的认识,持戒修行,必因戒(梵语sila)得度生死苦海,共登觉悟彼岸。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4225012281.html